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广西日报》整版报道贵电人才及其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时间:2023-05-28

12月14日,《广西日报》第011期以《打造人才高地 汇聚创新活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力服务广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整版报道了关于我校人才工作和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成效。

原文如下: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瞄准广西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和吸引人才,打造新高地,不断激发人才潜力和活力,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助力广西产业振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校长徐华瑞说。

桂电始终把“立足广西、融入广西、服务广西”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5年来,依靠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先后获得国家仪器仪表重大专项2项、广西创新驱动专项12项; 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33项; 学校是目前广西唯一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 2020年发明专利转化率将达到15.4%。

贵电是目前广西唯一一所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

1 加大培训力度,集聚人才扎根广西

“学校高度重视引才工作,以最大诚意吸引各方英才加盟贵电。” 学院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刘宝辰表示,贵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10余项人才体系,构建了分阶段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协议薪酬制度、特殊人才一对一洽谈制度、紧缺人才项目制度等制度,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引擎”。

学校大力培养和支持各类人才,着力构建具有贵电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 2017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硕士计划”、“拔尖计划”、“成才计划”、“提升计划”、“团队计划”等5大人才培养计划。 、与岗位和考核目标相对应的薪酬及配套政策体系。 经过5年的扶持和培育,该团队一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 比如,入选“特殊岗位”的孙希艳研究员,近两年入选国家人才工程; 入选“青年英才”的兰如诗进入国家人才工程答辩阶段; 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获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桂电的校园很美,桂电人淳朴友善。我在桂电的小小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感受到了桂电大家庭的强大。”袁教授贵电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波说,他是2017年来到贵电,入选学校“总体规划”。 学校在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 做研究。

“学院是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向学生,了解各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在两级管理改革实施下制度上,学校还赋予了二级学院自主引进人才的权利。” 学校人事处处长段雪峰介绍。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先后引进了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教师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 该校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莫默说道。

据统计,近五年来,学校引进博士人才381人,引进国外人工智能和电子工程领域领军人才2人,引进国内“双一流”光电工程等领域人才5人。类”的大学。

孙立贤教授主持的“纳米多孔材料的创新及储能与传感特性研究”项目获得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 “TFT显示面板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国产化”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巨力创新在八桂大地上写论文

根据2020年9月ESI最新数据,贵电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刘以宁教授研究团队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1篇还入选热点论文。 三篇论文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此外,刘以宁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 其中,获得2019年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最佳论文,2020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作者。

以上只是桂电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一个例子。

“学校围绕广西产业需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学术型’模式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先进封装等领域建立了近2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领导+团队”,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近5年来,承担广西各级创新项目2000余项;承担柳工、玉柴等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和深圳科技。” 学院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卫平说。

学校拥有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黑飞无人机智能控制、北斗电离层闪烁监测等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孙锡燕介绍:“这是在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大数据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结合我校优势学科的一系列创新突破。例如,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推广到国内10多个省份和东盟多个国家。”

孙锡炎担任广西信息科学实验中心主任以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中心的发展和团队建设中。 经过多年建设,她所在的卫星导航创新团队现已成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相结合的研究团队。 依托这支团队,孙锡彦所在的实验中心还在北斗卫星导航研究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高水平、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其中包括广西科技厅认定的首批广西院士工作站-“航天技术院士工作站”(孙家栋院士)、国家发改委“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孙希艳指导学生调试实验室设备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6个,着力培育建设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国家科学技术零突破和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这些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科技精英和创新人才,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广西创新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

3 成果转化成广西工业经济主战场

位于桂林高铁产业园内的桂林智慧产业园成立于2018年6月,由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罗晓南推动,他的队伍。

“园区将联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着力打造集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智慧生活为一体的高端智慧经济园区。 .科工贸)一体化智能产业生态链,尽快形成百亿级产业园区。 罗小楠说道。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八桂学者罗晓楠教授介绍团队打造的智慧产业园

桂林国创朝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桂电校友企业之一。 2020年公司与学校联合申报“车联网关键技术与高精度北斗定位集成及车载智能终端开发”项目,获得重大专项资金130万元广西创新驱动资金,加上各类横向委托项目资金近200万元广西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的团队无疑是幸运的,除了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我们还搭上了母校技术改造的快车。” 桂林国创朝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二苗说。2006年,梁二苗还是一名在校学生。 与志同道合的研发团队一起,在校创新基地专攻多项创新科研项目,赚取了公司的“第一桶金”。 2007年,依托自主研发的“人体血泵控制系统”项目,梁二苗注册的公司很快成为首批入驻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的20多家企业之一。 随着贵电大学科技园和“四大创新中心”的成立,梁二苗迅速瞄准发展平台,成功入驻。通过有效利用校内和园区师生智慧、设备资源,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公司已发展成为广西千亿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远程在线检测监测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承担单位,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12项和科技项目。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教育物联网和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与华为、东风柳汽等企事业单位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

学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建立管理主体、经营单位、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牵头成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学校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新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99%的成果转化收入(含股权)用于对项目完成团队进行奖励,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让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为可能? 学校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目前,学校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瞪羚企业2家。 与桂林市共建“花江智谷”,入驻企业50余家,成立飞地研究院。 与南宁市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入驻科研团队12个,引进孵化企业15家,成果转化时空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国家战略产业20余项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

学校打造“花江智谷”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近日,学校主要领导率领高层次人才团队专程赴北海市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先后与北海市政府、各产业园区、汇科集团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教育合作发展。 3场研讨交流会充分听取和对接北海市各产业园区、汇科集团、广西三诺等30余家企业的科技研发现状和人才需求,助力高质量发展北海电子信息产业。 学校校长徐华瑞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组织科研团队走进北海各产业园区,积极对接深层次需求,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校企双促。

近5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十三五”期间,实施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00余件,是“十二五”的3倍。 徐华瑞教授团队的相关成果在广西晶联转化为光电,应用于16条高世代产线,增产销售额超过150亿元。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的十二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全区人才工作会议,坚持立足广西、扎根广西、服务广西,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融入产业振兴战略,服务广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壮丽美丽的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唐平秋说。

桂电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作用,提供优质技术供给,服务广西产业振兴战略。 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高性能材料、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创新”开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技术创新体系。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