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高新区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6-14

五月的大连,青山如黛,碧海流云。 在城市的西南,黄海北岸,41公里的海岸线上,工业建筑、高等院校、现代化厂房、研发中心一字排开,纵横交错,形成科技长廊犹如璀璨的宝石,勾勒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一幅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这里是大连高新区。 1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汇聚于此,共建东北开放桥头堡; 全国首个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聚集于此,打造东北亚数字服务集群; 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企业是中国录像机产业的发源地和氢能技术的源头。 生产出国内首个产品级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海事通信。 系统产品、一大批最新科技产品和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里,科技创新之风强劲,创新动力澎湃。

科技是民族兴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 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时作出“高新”重要指示,殷切希望大连高新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多年来,高新区高举“高新”旗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园区,掀起了高新潮。 ——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5月10日21时32分,由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辽宁省首颗卫星——大连一号连理卫星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升空。 同步进入太空的,还有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团队和中科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实验装置。

两所知名高校的科研成果再次让人们关注大连高新区。 除了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高科技等诸多标签,这里科技创新的深厚积淀令人瞩目。

4月以来,高新区受到多方关注。 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兄弟城市先后到园区考察调研。 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园区蓬勃的发展和“高新”发展的面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新”是一种托付,一种定位,一种路径,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 5月10日上午,高新区召开会议。 党工委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同志集体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 会上,大家逐字逐句学习,交流心得,解放思想,深入思考,深入领悟,全面对标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从提高能力源创新、落实人才第一战略、完善创新孵化体系、加快制度创新、构建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数字化赋能装备制造业、加强要素配置、促进成果转化等,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部署安排工作。

仅一天后,即5月11日,大连高新区科技馆开馆运营。 梦幻般的视觉体验,独创的尖端科技,带给人们超震撼的参观体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联网、元宇宙、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大连高新区新场景; 世界先进的储能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方兴未艾; 5G技术、芯片制造、新材料、区块链应用平台、生物医药、数字化工厂、智慧海洋、清洁能源等众多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呈现国家高新区全貌人,彰显了高新区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

十年磨一剑,锋芒尽显。 通过一组数据,人们可以观察到高新区十年来的巨变:十年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从130多家增加到1300多家,实现了增长10倍,中小企业2227家; 全市630多家老鹰企业、75家瞪羚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均出自这里。

十年来,园区科技承包成交额从10.7亿元增长到180余亿元,增长近20倍; 有效发明专利由不足3000件增加到9400多件; 企业R&D投入强度提高到5.92%。

十年来,园区积极推动高端创新平台集聚发展,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现有省级产学研联盟3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0多个; 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5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一组鲜活的数据,一件科技产品,一次科技创新,充分展示了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年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高新区坚定“高新”定位,聚焦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 主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打造创新源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从高新区管委会出发,向西20公里,青山环抱,碧海环抱,一座座端庄、典雅、高大的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这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正在与时间赛跑。 抓紧建设。

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抓起,关键在创新源头。 大连高新区以提升科技创新源头能力为目标,以英歌石科学城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源头中心这一明确定位,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研究,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5月8日,英歌石科学城又一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从开工到封顶仅用了100天,再次彰显了“科学城速度”。 自2022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以来,“科学城速度”不断刷新纪录。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施工进场等前期工作不到4个月; 3个月完成了第一座实验楼的封顶。 截至目前,大连先进光源大型科学器件预研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试验平台将于近期实现主体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能源催化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部分实验室主体结构已完成建设; 新一批39万平方米的实验室项目以及人才公寓、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围绕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主线,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多个前瞻方向筛选了300余个拟入驻的“1+X”研究方向实验室(团队)。

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抓起,重点是转型驱动。 2022年5月,大连高新区重新确定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明确提出实施“一市六区多园区”空间发展模式,构建“ “一市突出,六区协调,各具特色,融合发展”。 以英歌石科学城为源头中心,建设陵水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区、七仙岭数字技术开发应用区、小坪岛现代服务业区、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区、龙王塘休闲旅游区、六区领先的智能装备制造区。 同时,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在长兴岛、金浦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瓦房店等地建设分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未来的成就。 目前,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大连高新区发展和“一区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积极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以大连高新区为灵感源泉,辐射全市。

勇于改革创新,培育科技创新沃土

4月7日,企业创新点制度(北区)工作推进会在大连召开。 会上,大连高新区被授予2022年度“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工作单位”。作为国家首批高新试验区和东北地区首个高新试验区,大连高新区连续两年受到表彰。

企业创新点制度是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经过三年实践探索,形成了9个维度3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成为精准扶持企业。 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据统计,仅2022年,创新点就累计为省市科技奖励、“揭榜领军”科技攻关项目、“聚海计划”人才引进项目、外国高层次人才项目。

如今,通过企业创新点,已有7000多家企业纳入高新区企业培育库;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3%,省级创新型实体数量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4%,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增长13%; 11家合作银行累计向企业授信额度61亿元。 评价称,大连高新区试点工作在拓展应用场景和建立功能丰富的管理平台方面实现了两项突破,将为更多地区带来启示和借鉴。

通过企业创新积分制度,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企业、金融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管理新体制,让更多科技企业享受到制度创新的红利。 同时,继续在更广泛领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新动能。

3月31日,上海技术交易所大连服务中心在高新区正式揭牌。 该中心是高新区推进制度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 以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推进“四链一体化”。 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今年,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高新区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创新综合体”的工作思路,连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改革,推动技术创新 大连服务中心的成立,可谓名副其实。

“创新综合体”将培育“1+N”“旗舰+陪伴”的市场化科技创新组织形式,打破不同服务主体界限,着力打造从0到1、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从1到10的平台,从10到10的转化平台。N的产业化平台解决了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接不暇”的新局面。

开源引活水,自然发展促创新。 高新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源头,从企业端的“企业创新点体系”到科研端的“创新综合体”,大胆尝试创新,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同时,进一步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截至2022年,全区累计建成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3家,其中孵化器12家、众创空间30家、加速器1家。

深化普惠金融改革,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2022年全区建成科技银行11家; 全区60多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2.18亿元,居大连市首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要素配置

4月27日下午,大连高新区人才港正式启动,开启了高新区全方位支持、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的人才服务新模式。 人才港作为高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平台,集洽谈交流、项目路演、岗位培训、人才招聘、直播招聘等功能于一体,营造温馨的“企业之家”和“人才之家”。

高新区提出高标准建设人才港,就是明确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战略,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馆楼宇自控系统,把人才作为最强引擎为创新和发展。

23年前,首届留学生创业周的成功举办,开辟了大连高新区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区发展之路。 他们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发出邀请,打开了人才发展的大门,吸引了海外人才的关注。 23年来,海创周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余名留学生参会,已成为全国高端人才引进品牌。 从这里涌现出了以奇微科技创始人郭方准、英特尔模拟创始人张群、康元医疗创始人贾凌云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项目。

如今,高新区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2年以来,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和人才发展的政策。 黄泥川市车联网产业、龙头园区光电半导体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2年11月,园区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发布《高新技术人才十条规定》,组建人才队伍,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佳人才承载区。

同时,高新区紧紧围绕“科技、人才、政策”要素配置组合,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兑现政策资金真金白银,给予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建立区校创新联盟,全区获批联盟30个,共建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占全市40%以上; 9个联盟被评为全省优秀。 获批省、市“首批”项目15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 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占全市62.5%; 科翔科技成为今年全市唯一获批建设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海大智龙、华联科技等6家创新型企业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以来,园区累计落实政策性资金近2亿元,围绕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大政府服务力度,助力企业引才引智,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强化金融服务,积极营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如今,高新区聚集了170余名国家级各类人才、3000余名省市级人才、1500余家企业创新团队和20万余人的朝气蓬勃的产业大军,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围绕“1+8”产业团队1100余个,联合攻关团队242个。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虚实融合”

近年来,高新区坚持“选菜入筐”,择优引进企业和项目,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链条,构建“1+8”产业新格局。发展,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的“基因优势”。 在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布局发展元界、车联网、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8个新兴产业、文化旅游、智慧海洋和数字贸易。

2022年,高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232项,实现项目签约158个,引进落地项目123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项目11个。 今年一季度以来,园区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北京、珠三角、成渝地区、武汉和日本东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合作等工作。企业,加快实施重点项目。

2022年,高新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规模占全区GDP的近50%; 车联网、元界产业崛起,车联网创新联盟新增15家成员。 重点企业实现总收入68.9亿元。 规模超过17000人。

同时,高新区积极布局数字经济赋能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数字赋能装备制造研究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今年,园区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由“软”向“工”逐步转变,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加大车联网、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信息。 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的引入,推动软件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同时,结合园区楼宇经济特点,大力发展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推动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做大做强.

经过前瞻布局和大胆尝试,目前园区实体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微电子、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优信科技已成为领先的光通信器件、光传感器研发制造企业在中国的设备; 润芯微电子将打造中国第三代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智能制造产业方兴未艾,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首批企业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增长,融科储能年产值实现3个高位数增长。

艰难困苦,玉如玉成。 大连高新区坚持“高新”定位,全区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全区实现“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其中占生产总值近一半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1%; 税收收入增加了 24% %; 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7.68%; 外贸进出口增长10.7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走进大连高新区,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蓬勃发展的景象: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正坚持“四个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源头中心; 一大批围绕基础研究、原创性创新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初显活力。 丰富的创新资源、深厚的人才储备、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围绕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持续快速推进。 全区积极采取超常举措,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速,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肩负起做东北振兴“跳高队”主力军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加快大连“万亿GDP”城市建设,为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高新技术贡献。

博闻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媛媛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