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年无人货架行业白皮书》显示,2017年共有20多家无人货架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 然而,高货损率、不尽如人意的消费者体验、薄弱的供应链,让轨道无人货架在短短半年内盛极而衰。
上半年的跑马圈基本结束后,无人货架企业的共同趋势是向集装箱化、智能化迈进。 京东、苏宁、全家等大型零售商都开始转向智能货柜的布局。 每日优鲜、便利蜂、蚂蚁金服等初创企业也开始从无人货架向智能货柜迭代。
36氪近日获悉,小萌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集装箱技术服务商,为集装箱运营商和快消品牌提供智能零售终端和SaaS服务。
智墨无人零售柜
在智能集装箱领域,主要有RFID、重力和机器视觉技术三种技术手段。
RFID的优势在于可追溯性,适用于多点购物结算问题。 缺点是RFID不擅长识别金属和液体,容易脱落。 同时,成本也比较高。 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约为0.5元。
小萌科技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完成三件事:用户识别、产品识别以及用户与产品的智能关联。 整个消费场景是,消费者首次使用时,需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注册新用户,开通免密支付,扫码完成身份验证。 验证通过后,打开柜门自主购物。 关门后,智能柜通过机器视觉识别交易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用户将在手机端收到账单推送并完成支付。
机器视觉的技术难点在于进一步提高产品丰富度和识别率。 据创始团队介绍,智墨无人零售柜采用168层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识别准确率达到99.5%。 目前已支持近500个SKU楼宇自控系统无人货柜,包括瓶装饮料、硬包装零食、盒装牛奶等。
生产成本高是智能容器的另一个问题。 传统无人货架成本极低,均价可控制在100元左右。 智能集装箱一台机器平均成本在2万到3万元,设备价格不菲。 据创始人介绍,小萌科技已经将单台设备的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
目前,小萌科技已完成机柜的研发和量产。 今年4月以来,已在上海周边等地试点推广,出货量达数百台。 主要落地场景包括办公室、地铁站、酒店大堂、餐厅等。
小萌科技日前与微盟达成战略合作,将依托微盟1400家代理商进行全国布局。 微盟孵化的智慧零售运营商“温度”,也使用了小萌的智慧零售柜。
在团队方面,小萌科技的核心团队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拥有超过10年的研究经验。 创始人顾勤伟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曾就职于英特尔、猎豹移动、小米生态链企业等,具有丰富的算法系统集成经验。
集装箱作为近场零售的一种,是对现有零售业态的增量补充。 国内集装箱现阶段与198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 同样面临着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加之人均收入对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无人、占地面积小的自动售货业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爆发机会。 目前,日本约每22人共用一台自动售货机,共计580万台。 中国只有30万台,增长空间巨大。
赛道上涌现出Magic Box、Haha 等多家智能集装箱运营研发初创企业。 36氪此前报道的聚米智能、奇点云也属于这一赛道。 如果你对这条赛道有更多的想法,欢迎微信与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