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程师郭元生在报告中指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围绕人流、货物流、信息流流动。 现代信息技术由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组成。 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也是综合国力和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标志。 二战以来,各国之间的竞争始终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展开,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霸权争夺始终存在。 传感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采集的窗口、所有控制系统获取全部数据信息的唯一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城市。 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美国人认为,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即全面进入传感器时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和引领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毫无疑问,我国400多个物联网示范工程系统中已经大量使用了各类传感技术和传感器产品。
郭元生认为,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科技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所有的智能仪器、设备,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传感器! 就像生活中的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技术领域如何划分,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 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的唯一功能器件和窗口,使无人值守、无人值守、无人控制等一切智能化行为得以实现,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可能。 传感器技术必将引领创新发展,提升科技水平! 然而,正是由于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但长期以来,传感器产业呈现出“小、散、低、乱、空”的现象。 几十年来,公司艰苦创业,规模不大。 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郭总还介绍了全球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分布。 据美国相关机构2013年统计报告显示,全球从事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研发的制造商和公司超过6500家,年销售额约12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5%,其中军事应用约占62%。 传感器行业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其他行业。 并且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明显看出,应用领域从军工转向民用、产业和市场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趋势特征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有各类敏感元件、传感器1600余种。 由于非专业企业比例较高,传感器属于企业的附属产品,产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传感器产值过亿的仅占企业总数的13%,全国不足200家。 只有不到1%的专业制造商拥有齐全的产品。 与国外相比,在产品质量、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无法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传感器在楼宇自控中的作用,新产品开发尚落后5-10年,工业规模生产技术落后10-15年。 现阶段,中国市场主要使用的传感器大部分仍依赖进口,主流市场尤其依赖国外配套设施。 传感器产业化除了政策支持和投资问题外,主要还有对行业和整体的深刻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行业整体技术分散、规模小、话语权弱、认知不足; 行业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场壁垒过多、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从行业整体来看,集中表现为“分散”。
最后,总工程师郭元胜指出,只有建立国家主导下的物联网传感器产业联盟,才能进行国内外行业技术、人才、市场等信息资源的对接和协调; 提出中国“传感谷”建设总体方案、设计实施方案; 加快与相关城市沟通,选择确定政策条件好、自然环境适宜的地点。 加强与德国、美国等相关机构实时沟通的桥梁渠道,形成常态化机制。 与国内相关行业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和讨论; 建设研究机构、检测机构、市场应用对接机构等服务平台,进一步研究制定园区具体总体目标、阶段性实施内容、工作方案和措施的详细实施方案。 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和产业整体能力提升,吸引凤凰,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 通过国际传感器产业园的设立和建设,营造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双生态”环境,尽快实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如此,传感器行业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