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将达到5475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新增装机的80%。 其中,光伏发电新增3088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44.7%,位居第一。
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产业链各环节(上游硅材料及硅片、中游电池及下游组件、最终光伏电站)均得到快速发展。 很多企业都跃跃欲试。 就在上个月,双良节能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与通威股份四家子公司签订合同,同意2022年至2026年采购约22.25万吨多晶硅材料,预计总销量约560亿元。
双良节能聚焦硅材料上下游环节溴化锂制冷机组 楼宇自控,布局光伏大尺寸单晶硅片及组件业务。 目前,在手订单已超过700亿元,长协采购订单已超过1500亿元。 要知道,这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的成绩,黑马形势已经十分明显。
说到双良,就不能忽视创始人苗双达。 根据《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71岁的他和44岁的儿子苗文斌以70亿元的身家排名第3031位。
1950年代初期,他出生于江阴市李港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四。 为了避免“四皆空”的禁忌,父母给他取名“双达”。 31岁时,他从江阴钢厂辞职,用8000元说服三个哥哥(苗奥达、苗敏达、苗黑达)和六位老乡一起创业。
起初他们制作了水泥袋和烧砖,但没有多大改善。 一次偶然的机会,苗双达听说在上海安装空调有利可图,而且两地的路程只有2个多小时,于是他决定去上海滩。 靠着在大街小巷安装空调,短短三年,他就赚了30万多元。
1985年,他回到家乡,创办江阴溴化锂制冷机厂(双良集团前身)。 没有技术,没有人才,苗双花重金从上海一家制冷研究所购买图纸,并以参观茅草屋的毅力请来了来到上海的“周日工程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努力,成功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冰箱。
恰在此时,上海蓝天酒店的一台制冷机组停止工作,修复无望。 苗双达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上门,以先用货后付款的方式成功拿到订单,在当时洋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内引起了轰动。 以此为契机,双良产品成功进入上海市场,走向全国。 到2003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央空调制造商之一,溴化锂冰箱市场占有率高达60%。
经过40年的发展,双良集团已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 业务涵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科技、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为全球30,000多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溴化锂机组、智能全钢结构间接风冷系统被评为“单项冠军产品”。
进入光伏产业链几乎相当于“二次创业”。 苗双达清醒地认识到:“双良是光伏‘新兵’,必须虚心向同行‘老大哥’学习。” 去年2月,双良节能成立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正式进军硅片赛道,随后在内蒙古包头投资建设两个合计40GW的大型单晶硅片项目。 同年10月,获得爱旭、润阳等公司多份硅片订单的长期销售合同。 短短8个月的时间,场地建设、原材料供应、融资、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完成了,速度惊人。
去年,双良节能硅片业务实现收入2.35亿元,硅片产量3799万片,产销率93%。 当然,挑战才刚刚开始,巨额投入关系到公司未来几年资金运作能力的考验。 另一方面,光伏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如何与隆基、中环、晶科、晶澳、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竞争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