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8日,城阳区行政中心落成启用,区政府门前仍是一个村庄
如今的城阳区经济发达,城区干净,非常宜居。 很难想象,建区之前,城阳市地处一片庄稼地,居民大多是农民。 1994年,一切发生了变化,城阳区成为青岛7个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十八年过去了,昔日的“白纸”如今已成为一幅瑰丽的“画卷”。 近日,记者采访了城阳区区委办公室第一任主任刘印伟,听他讲述建区之初的往事。
城阳区虽然年轻,但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说起青岛最年轻的市辖区,那就是城阳。 1994年成立,18年后GDP总量跃居山东省各县市区前列,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国。 城阳区虽然刚刚兴起,但说起过去的历史,也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城阳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时期,这里是莱邑腹地,春秋时属齐国。”秋国时期,国家统一天下后,置不齐县,名不齐山(今铁骑山)。到汉武帝时,不齐城已十分繁华,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当时的城市已经不算太小了。汉武帝曾巡视不其城,并建有宫殿和祠堂。” 城阳区史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是它”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据城阳区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末期,不齐山就居住在周围。不齐、齐部落,不齐山因这两个部落而得名。
然而,古代战争经常爆发,繁荣的城市往往很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战乱爆发,不齐城隶属多次变动,百姓流离失所。隋朝时期,不齐县并入即墨县。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布其一直属于即墨,城阳区的命名也与布其市有关,城阳位于布其市的南部,是城市的太阳,所以命名为城阳。 城阳区施志工作人员说。
历史 清末,德国入侵胶澳,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城阳管辖的白沙江以南和红岛自1998年起划入胶澳租界。即墨县. 1914年,日本入侵后取代了德国的统治。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下庄、西府镇、流亭的部分土地划归青岛市,另一部分仍属即墨县。 直至解放后,城阳仍分别隶属青岛市崂山办事处和即墨县管辖。 “1961年,城阳全境划归崂山县,直到1994年,崂山划出8个乡,组建城阳区。”
原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70%归属城阳
城阳区史志办公室里,城阳区建城前的史料并不多。 这一切要从1994年开始,城阳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城阳区也在这一年诞生。 《城阳区志》记载,1994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设立新的城阳区,辖城阳、流亭、夏庄、西府镇、辖:鸡红滩、上马、河套、红岛8个镇,区政府驻城阳镇。 随后,一系列的调整和建设工作开始了。
1994年区划调整前,刘印伟曾任崂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接待处处长、崂山迎宾馆总经理、政府招待所主任等职。 尽管18年过去了,退休多年的刘印伟仍然能够准确讲述当年崂山区的数字,“当时,崂山区面积858平方公里,人口73万,辖13个乡、422个村,1979年区划调整前,崂山县有17个乡,1994年区划调整后,中韩、沙子口、北寨、王各庄4个镇设立新崂山区,李村镇与沧口区合并成立李沧区,其余8个乡镇成立城阳区。
刘印伟说,1994年5月19日,原崂山区政府机构和机构调整,“崂山858平方公里的城阳划分为553平方公里,73万人口中的41.2万人成为城阳人,13个8乡被划分为城阳人”。此外,区委办公厅等34个机构、卫生防疫站等266个机构从崂山区划入城阳区,这些机构也从崂山区直接更名为城阳区。”刘银伟说,一大片本次区划调整,部分面积、人口、乡镇划归城阳区。 原崂山区70%的机关事业单位划归城阳区。 “区划调整时,现崂山区的6个部门来自原崂山区,其他政府部门也进行了重组。李村、仓口合并后,李沧区各部门也进行了重组。” 此外,青岛市城市规划调整领导小组印发的《原崂山区企业隶属关系调整纪要》中,青岛变压器总厂等57家区属企业也划归城阳区。
区划调整后,时任崂山区委书记的宁靖谋成为调整后的城阳区首任区委书记,李增勇成为城阳区首任区长。 刘印伟的立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城阳区建成后,出任城阳区首任区委办公室主任。
两区政府挤进李村办公
新区确定成立后崂山区楼宇自控室在哪办公,首要任务是选择新的行政中心。 刘印伟说,在选择行政中心时,市区两级政府领导都曾到红岛考察过。 中心选在城阳镇,新区相应命名为城阳区。 “之所以没有选择红岛,是因为这里缺水,而且行政中心周边交通发达,而且也是一片平原。在行政中心建设之前,这块土地是小寨子的农田, “大北区、小北区等村子,没什么。不过那时候城阳镇的经济还不错,乡镇企业也比较发达。” 刘印伟说道。
1994年6月18日,城阳区办公楼奠基仪式举行,城阳区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八镇腾飞,兴城阳”。 采访中,刘印伟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和程阳的精神。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城市建设,这三个担子都肩负着,这就是建区的任务。”
建区之初,城阳区政府大院尚未竣工。 在此期间,城阳区机关事业单位在李村办公。 “李沧区和城阳区都在一个地方办公,形象地说就是两个政府在一个‘村’,这个村就是李村。” 刘印伟至今还记得,当时他在区里做点生意必须到李村去,政府工作人员也要到城阳李村去上班。 跑两个地方。
刘印伟说,除了行政中心建设外,城阳新区的道路、配套、绿化、招商引资等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城阳区建区时共拨付建设资金1000万。 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仅靠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区委、区政府采取了调度的办法,各部门在李村卖了一点房子,从上级业务部门拿了一些钱,区里补了。然后各单位的办公楼建造了。” 刘印伟说,“建区之初,城阳市塔吊随处可见,在建办公楼的同时,城区内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在建宿舍楼,不到两年的时间,城阳建了数百栋楼房。”
经过城阳区委、区政府第一批干部的努力落实,1995年9月18日,城阳新区行政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刘印伟说,当天城阳区就像放假一样,很多村民也赶到办公室。 快来看看新区政府大楼是什么样子吧。 此后,城阳区的一些机关、单位开始从李村迁往城阳。 新办公楼竣工后,区政府其他部门、直属单位、事业单位也随之搬迁。 不过,这一次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所有部门才彻底迁往城阳。
新区的设立改变了城阳人的生活
刘印伟表示,城阳新城一期规划建设总面积6平方公里。 短短两年时间,农田变成了一座新城。 有生活条件。 “建区前,城阳镇、流亭镇算得上是经济好镇,但大部分村庄仍以农业为主。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这样形容:‘一锅酱菜,一桶酱油’。”粮食,三屋一草堆,住进屋里,挤到炕上,脏水流满了村子。” 刘印伟说道。
家住陆家庄的陆先生还记得,区刚建区时,他还在大北区小学读书。 ,校舍非常破旧。 1997年,我们村新建了一所小学,学校搬到了村北侧。 当时我们小学有四层楼,据说是区里最好的小学。 后来市区开始扩大,周边的村庄也开始对旧村进行改造,村民都成了市民。”卢先生感叹,如果当年没有设立城阳区,生活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是今天。
随着城阳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周边村庄并入城市。 村民们的主业不再是务农,而是开始打工、做生意。 “穿新衣服、住高楼、光棍娶新娘、村民在银行存钱,这是城阳区建区后周边居民生活的写照。” 刘印伟说,新区成立后,城阳区的经济也开始腾飞。 “该区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同时吸引海内外投资。正因为如此,城阳区常住人口18年翻了一番,日韩企业云集,经济总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记者从城阳区统计局获悉,成立第一年,城阳区GDP为30.91亿元。 2011年,城阳区地区生产总值812.68亿元。 城阳区建区18年来GDP增长26倍,仅次于开发区。 随着区划调整,城阳区的发展速度也创造了历史记录。 记者纪国良(城阳区史志办公室提供)(来源:半岛网-城信)【编辑:林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