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内容之一。 绿色建筑以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优点,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势头良好。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20%的新建城市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公布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项目)有1025个,其中上海有86个,位居前列。
然而,这些在建造和设计之初就获得绿色设计标签的建筑中,只有不到10%能够在运营一年后继续获得“节能奖章”绿色运营标签。 大多数项目的“绿色荣誉”只停留在图纸和竣工之初。 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水土不服问题”。
那么,如何确保绿色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绿色? 近年来,上海尝试对建筑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对绿色建筑进行“把脉、诊治”,帮助绿色建筑真正成为“常青树”。
设计有缺陷,运维跟不上。
早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就像一场“技术才艺表演”,忽视了具体应用; 后来绿色运营和维护几乎为零,导致一些项目成为低效的新技术堆。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步骤:设计草图搭载各种绿色技术,施工时“附上”节能设备,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签; 项目建成后将投入运营,经过一年的重新评估并达标后才能获得绿色运营标签。 目前,我国大多数绿色建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很难迈出“第二步”,只戴上了绿色技术的“帽子”。
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办公楼绿色设计之初,只是简单复制了德国高标准的炉体结构节能设计。 保温性能和气密性都很好,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河边、海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于是,整栋建筑几乎没有窗户,完全依靠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来调节温度。 不仅绿色技术的前期投资很高,而且未来的能源成本也很高。
无独有偶,在上海的“绿色老年公寓”中,每栋楼都配备了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收集和储存热量。 集热器和水箱放置在屋顶,恒温循环和燃气辅助加热,确保水龙头打开。 就会流出温度合适的热水。 该技术在投入实际使用后几乎完全失败。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热水的情况很少,有的甚至洗澡时都会去公共浴室。 辅助热源和循环泵经常空转。 即使每吨15元的热水成本仍然不足以抵消不断飙升的能源成本。
绿色技术“画在纸上”、绿色应用“挂在墙上”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绿色建筑的早期设计就像一场“技术才艺表演”,却忽视了具体应用和用户习惯,后期的绿色运维几乎为零。 这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成为低效的新技术堆栈。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宏伟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评价体系,收集建筑设计各环节的大量数据、建设、运行,科学计算和评价建筑的实际节能效果。 和能源效率。
搭建能效监测平台,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定期收集能耗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运营和技术改造
如何监测绿色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近年来,上海开始试点应用低碳发展能效监测平台。
新长宁集团旗下子公司、平台开发建设实施者上海腾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表示,监控平台就像一位能效“医生”,可以为患者“把脉”。 “实时检查商业建筑。
“这些操作非常简单,即使是对建筑节能一无所知的外行人,也能轻松利用平台信息对建筑能耗进行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张浩说道。
以上海长宁区某商业楼为例,监控平台对其进行诊断发现,该商业楼运行过程中,空调水泵能耗过高,各区域空调供应能力不足供需不平衡,过渡季节商业建筑空调耗电量过高,存在设备运行、切换次数不固定、操作不严格等问题。 虽然这些只是小问题,但时间一长,不知不觉间就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经过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节能改造,加强运营管理浦东能源管理楼宇自控,这样一栋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的商业楼,一年减少用电量111万千瓦时。
据了解,腾天目前开发的平台是上海规模最大、最成熟的建筑节能监测平台。 自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长宁区已有联网建筑180栋,其中商业建筑152栋,占长宁区建筑能耗的90%以上,基本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这152个建筑平台每年可参与数亿千瓦时的用电量管理。 约30%的建筑收集了较为完整的周期性能耗数据。 经过有针对性的运行改进和技术改造,平均节能率达到20%。
政府缴费如何更加市场化?
将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需要市场化运作。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积极性不高,需要尝试新模式。
虽然模式不错,但张帆还是很困惑:平台推广初期,基本都是政府买单。 上海长宁区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将建筑能源分项计量系统平台建设和安装作为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级有关部门配合工作,专门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了相关补贴和激励政策。 “政府付费在早期的平台建设和推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要将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独立行为并长期坚持,必须依靠市场化运作。”
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从市场角度来看,平台推广也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商业建筑日常能耗管理的主体是物业,但能源收入和支出并不在物业。 通常物业只赚取固定的管理费,没有太大的动力进行节能管理。
“目前,除了安装分表计量设备外,我们平台上的很多应用程序都是免费供用户使用的。未来我们还将开发一些增值服务,进行一些应用程序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报告“还有咨询,这些都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张帆说道。
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些模式,比如物业与业主利益捆绑等。 如果物业公司能够帮助业主降低成本,可以按比例提取相应的奖金等,这些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好消息是,一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业主开始积极购买增值服务。 据张帆介绍,目前已有两三家公司签约,还有几家正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