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意法半导体(ST)支持的第五届(2022)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旨在提高全国大学生在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活跃校园创新创业学术氛围的同时,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与建设。
据悉,本次大赛本着“创意发展、标准化设计、自我突破、快乐竞技”的原则,以组委会指定的发展平台为核心设计前提。在指定开发平台之外设计和扩展其他电路,构建应用系统。
为鼓励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行业新技术,ST结合自身的新产品技术与参赛同学分享经验,并为参赛团队提供STM32 MCU开发平台及相关学习资源,希望能启发大学生对技术有很好的了解。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为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我们都知道,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紧密结合的智能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的个性化很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ST不断推进嵌入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为嵌入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支持和赞助重大活动外,ST还联合教育部产学合作教育项目成立了ST创新联合实验室。同时,ST还专注于物联网、嵌入式应用和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应用、工业电机驱动控制、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智能家居和楼宇应用、智慧城市和智慧农业、工厂自动化、供电能源领域,举办多期教师培训班,帮助提高一线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
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人才培养的推进措施和现实意义,21ic近日采访了意法半导体中国大学项目营销经理丁晓磊,从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意法半导体中国大学项目营销经理丁晓磊
Q:在嵌入式领域,目前人才培养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不足?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A:物联网、工业4.0和人工智能(AI)应用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随着这种发展以及嵌入式技术与集成电路、通信、软件、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工程师和开发人员的供需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嵌入式专业人才短缺每年高达近百万人。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掌握最新技术并具备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大学教育重视理论教学楼宇自控系统培训,因此非常有必要注重培养新工程师的实践技能。
Q:ST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ST采取什么激励措施来培养和留住这样的人才?
A:得益于意法半导体中国大学计划,意法半导体相关产品,尤其是传感器和STM32在高校非常受欢迎,学生们正在学习使用这些产品进行开发和应用。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并在教学、竞赛等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建立的生态系统(硬件、软件、典型案例、培训课程、合作伙伴、技术文档等)是我们的强项。
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是我们合作伙伴针对企业人才缺口痛点发起的大型人才培养项目。
嵌入式人才培养计划涵盖人才培养标准、线上课程、线下培训、能力认证,以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实习、工作推荐等多种资源。培训课程体系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部分来自知名大学教授,部分来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ST还将组织相关的线下教师培训,将我们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广到更多高校教师。
完成课程后,学生需要参加在线测验和实践评估,通过测试的学生将获得证书。持有该证书的学生将有机会在相关公司实习和推荐工作。该计划旨在通过国内嵌入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嵌入式专业人才的学习和就业,开拓高校教学新思路。
Q:制定“ST中国大学计划”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该项目从2007年至今已经发展了15年,这段时间ST如何选拔和培养嵌入式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最后都去哪儿了?
A:ST中国大学项目的初衷是为ST客户乃至中国产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ST推出了一系列赋能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项目,包括精品课程、师资培训、全国大赛、开源平台、嵌入式系统技术认证等。
问:2022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往年有何不同?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如何?
A:本届大赛整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赛事影响力扩大。参会人数猛增至14,378人,比去年增长98.5%。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竞赛,这项赛事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今年参赛院校比去年多了几十个,比赛的规格也由以往师生单独参加,支持学校层面的比赛;
二是学生作品质量明显提升,不少作品包括产品原型。同学们也越来越关注行业的发展,作品的方向也与行业热点密切相关,如嵌入式人工智能、智能工控、物联网等。
Q:今年选择ST平台的队伍是往年最多的(比去年增长59.3%)。这背后有哪些因素?
A:首先,高校师生和业界都深刻认识到ST平台的价值和市场渗透率。ST作为全球通用MCU市场最大的供应商,为人们的日常创新活动赋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是ST中国大学项目蓬勃发展,覆盖高校500余所,合作教师2000余人,学生200万人。该项目为部分高校提供产品、工具包、技术支持、课程和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利用意法半导体的先进技术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涵盖电子信息、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Q: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A:ST企业杯的获胜者是智能头盔项目。本设计硬件平台的主控芯片采用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算法来识别生产线上设备的温度。由此,该项目可以进行热成像分析、手势识别和云检测。
Q:ST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A:自2018年起,ST开始申请实施教育部指导的产学合作教育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设立、企业支持、校企对接、共建共享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以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业和技术发展。ST一直大力支持该项目,2019年,ST作为国际产学合作5强企业之一,被评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办学项目优秀合作伙伴”。
2022年,ST将继续支持以下五个项目:
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3. 教师培训计划
四、实习条件及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5.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ST一直积极支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包括教材、视频、实验板、教学大纲在内的一整套嵌入式课程体系。截至2021年12月,我们有70多门优质课程。今年我们的建设目标是推进高校物联网、智能硬件、嵌入式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应用、智能电机驱动控制、家庭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和楼宇应用、智慧城市和智慧农业、工业自动化、电力能源等领域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Q:基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ST大学的战略规划是怎样的?
A:注重掌握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学习新产品,还要提高人才的垂直应用能力,包括电机控制、数字电源、用户图形界面、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以及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