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开工建设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昨日封顶。 预计11月底外幕墙封口,明年4月底完工。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效果图
昨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截至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混凝土11万立方米,主体钢结构已安装3.5万吨。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项目是我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项目位于东港区人民路南端。 是举办夏季“达沃斯会议”等大型会议,展示大连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项目。 2008年11月17日开工建设。
工程复杂,施工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制约工期的不利因素较多。 项目开工以来,建设者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质量,抓进度,克服各种困难,使工程质量安全始终高标准运行。 目前项目建设重点为室内装饰工程、机电工程、外幕墙工程、给排水工程、剧场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工程、楼宇自动化工程、建筑艺术灯光景观亮化工程、对外配套工程等相关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 外幕墙预计11月底封顶,明年4月底完工。 .
世界级设计师的经典作品将建成大连地标性建筑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由曾设计德国宝马世界和欧洲央行的奥地利蓝天集团与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 建筑内外墙及屋顶采用双层幕墙结构,外层为穿孔金属板幕墙,内层为玻璃幕墙或金属板。 设计紧扣绿色、环保节能、以人为本的主题。 采用楼宇自动化、智能遮阳、自然通风、海水源冷媒制冷,真正做到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体贴周到、细致入微的残疾人设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人文关怀。
项目位于大连市人民路东端,面朝大海,背靠城市核心。 是城市与大海、自然与人文的交汇点,是东部新区发展的起点。 整个建筑从空中看像一个漂浮的“大贝壳”,从地面看像一个飞碟,富丽堂皇、精巧绝伦。 设计方案体现了鲜明的地标性,流动的建筑形态响应大海的呼唤。 宏大的室内共享空间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城市本色。 设计的中心理念体现了“建筑在城市,城市在建筑”。 建筑的造型与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呼应,体现了这个时代复杂多样的文化特征。 会议层休息厅向海面突出,形成海景城市客厅。 这里海天一色,内外交融,美不胜收。 相信这座建筑将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为大连这座美丽时尚的城市增添又一亮点。
建筑难度堪称中国之最,超越“鸟巢”“水立方”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结构为不规则多支管大跨度悬臂组合空间钢结构,屋面为钢结构网架。 被国内知名钢结构专家誉为国内结构设计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之一。 其结构施工难度比北京的“鸟巢”、“水立方”还要大。
国际会议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均建在一个由竖向结构支撑的巨大钢平台上,犹如“台面上盖房子”。 拥有1650个座位的中央剧院设置在由四根巨大的组合式坚固钢柱支撑的钢圈梁上,就像一个突出的“乒乓球拍”。 中廊桥连接各个功能空间,曲折蜿蜒,悬于屋顶的钢架系统之上。 幕墙采用国内首创的双层饰面板。 内侧夹层LOW-E中空玻璃,外侧挂穿孔铝带。 造型扭曲、秀丽、新颖、柔和、典雅。
结构复杂,不规则,可概括为“两大”“三大”——大悬臂:平台桁架(全长700米)周边为悬臂结构楼宇自控施工难度,最大悬臂长度40米; 大跨度:站台桁架层屋盖及钢架面积约27000平方米,由17根不均匀分布的竖向圆柱体支撑,站台及屋盖跨度达110米。 竖向承重构件改造多:以+15.03米平台为基础,打造各类功能空间; 钢结构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钢结构都包括在内,复杂且不规则; 节点数量多:高达85000个,其中复杂节点1200个 多、形式各异,无章可循,深化设计、加工、安装难度很大。 (记者 赵云英 杨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