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在临港新区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北区正式落成启用。 其中,3.6万平方米的卫星总装厂房未来将同时承担30至50吨级卫星的研制,具备同时承担100多颗微纳卫星研制的能力。
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于2003年共同成立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微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实验应用。 截至今年9月,工程中心已成功发射以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为代表的47颗卫星。 与上海市法院合作的成功范例。
悟空
2014年10月上海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按照中科院“先行行动计划”的工作部署,开始筹建中科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 2017年7月,中科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获中央编辑部批复。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目前,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注册在临港新区,中科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注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两家法人同时运营。
2015年以来,张江园区工程中心的科研场地和设施已不能满足卫星研发任务的需要,也难以支撑“十三五”及以后的需求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 在上海市领导和临港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时任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主任项立斌携领导班子决定在临港地区规划建设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发基地.
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北区
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 计划分四期建设。 一期工程为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自筹资金的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北区。 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占地113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
内部厂房
其中,卫星总装厂房3.6万平方米,拥有卫星总装车间7个,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齐全。 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北区将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的批量生产。
二期项目为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南区,由上海市科创中心协同创新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微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项目支持,由微卫星创新研究院承担中科院总投资3.4亿元,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南区项目已于今年9月底取得施工许可证并开工建设。 计划2021年底建成投产。南区项目规划建设卫星创新工厂,建设卫星全过程规划管理和云数据支撑平台,精益智能的卫星AIT平台等五大卫星研制专用和共享平台,支撑未来十年600多颗商业微卫星和纳卫星量产。
三期项目拟命名为临港卫星研发基地东区,占地30亩,总投资约3亿元,主要建设航天产业孵化器和航天学术交流中心。 . 东区项目将依托中科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的技术实力,以航天产业孵化为重点,瞄准遥感数据、卫星通信应用、导航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定位应用、航天创意产业发展等。
四期工程为未来扩建区,占地60亩,总投资约6亿元。 着力壮大卫星制造和应用产业,发展芯片研制制造、星载高性能部件和单机研究、批量研发低成本地面应用设备。
临港卫星研发基地北区
就在一个月前,9月1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签约开工。 其中,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超过110亿元。 中国科学院微型卫星应用模块化研制项目是当天的签约项目之一。
该项目是中科院在临港综合区设立的上海科创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微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 产业和区域示范作用将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