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30日半米高的机身上,两只“眼睛”不停转动,四个轮子按照既定路线自动前进……走进山东钢铁集团炼铁厂日照钢铁公司 高炉作业区和诺达设备间,只有一台巡检机器人在进行例行巡检。
左眼可见光视频监控,右眼红外成像。 只需50分钟,这款机器人的两只“眼睛”就能轻松完成整个送风系统的温度测量、数据采集上传、状态识别、故障诊断等巡检任务。 。 “送风系统是炼铁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前我们都是采用人工巡检,复制各种资料,巡检设备需要2个小时,而且由于环境、安全等因素,巡检很容易出现问题。” “不按时、不到位等情况发生。”一号高炉作业区设备主任白耀焕说。
去年11月,山东钢铁日照公司引进两台送风系统巡检机器人。 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等技术,能够对高炉作业区的设备状态进行全天候非接触式红外温度检测和可见光检测。 图像识别、环境温湿度检测等,大大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信息报送效率和运维工作质量。 “当系统温度、设备运行等超出正常范围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后台监控系统会自动报警。” 白耀焕告诉记者,“现在,运维人员只需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对送风系统的监控,巡检工作既安全又轻松。”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该炼铁厂还引进了两台皮带巡检机器人,实现了对皮带系统关键部位的24小时监控和运行故障的预警预测,保障了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安全运行。
除炼铁厂外,日照炼钢、热轧、冷轧等部门智能制造也实现快速发展。 自动拆捆机器人、贴标机器人、连铸机号喷涂机器人等一批智能制造项目也已投入应用,成效突出。 智能化让一线工人告别了“胸口被火暖,背被风冷”的工作环境。 去年以来,山钢日照公司已建设智能制造项目36个。 山钢日照公司申报的“新一代钢铁智能制造工厂”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省级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
作为兰山区加快推进钢铁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智能制造在距山钢日照公司1.2公里的阳森供应链日照基地蓬勃发展。 在阳森供应链管理(日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建的第六条生产线于4月正式投入使用。 单板下线时,7道工序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 作为一条从事汽车外板加工的全自动生产线,也是省内第三条全自动汽车外板下料线。 该生产线每天可生产不少于200吨成品钢板。
“这条生产线的客户群体只是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适用于新车生产工艺下的侧围板、车门等异型件。” 下料线班长李冰冰介绍,这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自动化山东可见光楼宇自控品质保障,工作人员只需控制机器上的显示屏,即可完成从前端到下料的所有环节。生产进行到底,大大减少了人员配备,同时有效减少了人为控制因素,保证了产品质量。 通过率达到100%。
智能制造对机器的替代和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使公司生产驶入加速的快车道。 记者了解到,阳森供应链日照基地项目整体装备水平和一致性生产管理体系位居全国第一,钢卷综合加工能力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该生产线已完成北京汽车、比亚迪等汽车品牌订单的交付。
“2022年,兰山区将规划15个两化融合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 兰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庄新云告诉记者,近年来,兰山区重点发展钢铁、化工等龙头企业。 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截至目前,兰山区已有黄海粮油、华源索具等7家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山西钢铁等6家山东省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实施企业首批试点企业,一大批智能化标杆企业正在成为兰山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区。
闪电新闻记者刘久胜通讯员翔云日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