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实践“产业上楼”的先行者昆山楼宇自控,也是长三角主要城市学习珠三角经验的关键排头兵。 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是深圳市重点“工业上楼”项目,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企业。 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其中高标准厂房49.5万平方米。 将聚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企业。
该项目是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引导+利益协调+市场运作模式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这也是全国首个聚焦高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工业上楼”示范项目。 制造企业打造出集聚高端智力要素的产业集聚高地。
采用“折叠空间+多维产业城”的理念,在二、五、九层引入货运,形成“多首层”厂房,有效解决了工业设备难以进出的问题。上楼及高层工厂低货运效率,有效提升土地价值。
△首层多、载重大、货梯分段设计
5层以上的标准厂房、几十米高空运行的生产设备、一栋楼产业链工厂……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更多城市开始探索“产业发展”。 这种集研发、制造、仓储、办公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空间,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协同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一楼一条连锁店
02
通过“产业上楼”,解决制造业发展三大痛点,在产业集聚、人口结构、产值效益、城市发展、带动发展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其他行业的。
解决企业无处扩大生产、再次搬迁的问题;
解决产业集聚度低、难以形成专业园区的问题;
解决企业总部办公与生产现场分离、成本增加、管理困难的问题。
“工业上楼”让汽车“乘电梯”上楼成为可能。 在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大楼工厂”——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深圳首个按照“工业楼上”标准规划建设的先进储能产业园,层高可达10米,大型车辆可直接开至三楼装卸。 每栋厂房还配备了超大型汽车货梯。 小型汽车可以“乘电梯”到17楼,真正实现“工业上楼”。 多家新能源企业签约入驻。
△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深圳市国仁光速科技有限公司是宝安智科技创新园入驻企业。 客户在公司选定激光切割设备后,公司负责人李新伟向客户介绍了位于同一栋楼的科盛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生产自动贴合柔性覆盖膜设备的公司,可以满足产品激光切割后的下一步需求。 该公司负责人宋学雷透露,他是在看到中国人以光速入驻后才来到全志科技创新园的。
“上下游企业有相同的客户群体,客户来我们这里看设备,然后上楼下楼参观交流。” 宋学雷表示,“在技术研发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几家企业可以联合研究,相互合作,会带来很大的成本优势。”
重点关注距离深圳1400公里的苏州。 苏州中科激光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与同样位于太仓航空产业园的丹石航空就丹石航空订单生产进行了技术交流。 自7月投入运营以来,类似的“睦邻交往”已成为园区常态。
△苏州中科激光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我们研究院专注于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面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需求,产业园内很多企业都与我们有上下游关系。” 徐令智介绍,通过对“主动出击”的理解和政府部门的引入,他们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连接上下游的“轴心”。
△双联国际商务中心
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双联国际商务中心聚集了一批运营类电商配套企业,为全区包括建滔广场大厦在内的上下游电商企业提供配套支持产业链的延伸,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或者电商生态圈,当有需求的时候,只要“一声吼”,整个建筑就响应生动的场景。
“工业上楼”不仅可以让企业“不出园区”“不出大楼”完成生产,还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附加值。
一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
03
在深圳,“工业楼上”园区不仅要打造“垂直工厂”,更要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标杆,推动“创新创业创投结合” ”充分满足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和高端人才需求的优质空间。
△激光全球智能制造中心
以激光全球智能制造中心为例,整个园区看上去并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工厂,而更像是一个充满绿色的立体空间。 工厂一楼堆满了重型、大型设备,二楼、三楼的生产车间主要放置一些中小型生产设备。 在七楼办公区,员工只需乘坐电梯即可直达生产区。 同时,园区配备宿舍、食堂、商业、会议、多功能厅等设施。
昆山借鉴珠三角“产业上楼”模式,在周市镇建设江苏省首个产业改革项目——蒲公英科技创新产业园,推动工业用地向“研发+生产”功能用地转变。 ,
自2020年7月运营以来,产业园一期已吸引和扶持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创新项目32个,形成了集生产、生活、消费于一体的新型复合型园区。生态。 很快,麦当劳得来速餐厅、24小时便利店、共享影院、无人图书馆等配套业态也将出现在蒲公英科技产业园二期。
蒲公英科技创新产业园只是昆山大力发展“产业上楼”的一个缩影。 近日,位于花桥经济开发区的研祥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即将封顶。 这座257米高的“昆山第一楼”将引入供应链金融相关企事业单位,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 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已成为矗立于上海与江苏交界处的城市新地标。
△昆山研祥国际金融中心
未来,这里将成为融合“三产”的优质园区的典型代表,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工业森林”。 员工只需乘坐电梯即可直接到达生产区域。 同时,园区配备宿舍、食堂、商务、会议、多功能厅等设施。
△打造城市休憩地,让绿化延伸。 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不仅如此,随着“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理念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开始探索并推动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 工业上楼节省的用地空间可以为研发办公、生活休闲乃至环境绿化提供支撑,成为优化园区环境、吸引各类资源的有利条件。
以人为本,及时对功能、业态进行实时输出和调整,有效增减园区配套设施,以最低的成本应对园区未来的无限变化。 例如,香港科学园根据不同时期顾客群体的需求,适时植入新业态,如儿童主题餐厅、牙科诊所等,这种将复合功能融入“工业楼上”项目的做法长三角各大城市在开展“工业上楼”实践时也值得借鉴。
△“产业上楼”促进岗位平衡
“产业上楼”的成功标志,是“人、城、产”深度融合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共同体的形成。 一方面,通过集约发展,加大新兴产业集聚,优化生产空间; 另一方面,以产业集聚人才,为企业和人才社区搭建平台,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推动“产业上楼”过程中,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新兴产业、新产业布局,培育一批“灯塔工厂”和“龙头雁企业” ”,以人为本推动产业升级。
△“工业上楼”功能组合剖面示意图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动能、引进新产能、实现新增长,特别是形成一批“灯塔工厂”和“领头鹅企业”。 “工业上楼”将通过高强度、集约化发展,形成高品质、专业化的工业园区,实现上下游“上下共建”,从而对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本文图片来源:深圳出版社、花桥国际商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